2024/11/26

鮮活果汁(1256) 中國新茶飲原料供應鏈上游大廠 銷售大陸連鎖餐飲

  • 2024/11/27: 股價137元, 財報第3季稅後純益1.4億元, 年減30%, 每股純益EPS 4.15元, 累計前三季EPS每股純益8.21元, 如果用本益比20來計算, 目前超跌, 但市場觀望之後中美貿易戰, 對中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走弱吧, 觀望
  • 2024/07/29: 股價178.5元, 看每月營收的2024Q2的EPS應該是滿慘的, 全年EPS可能不到10元, 股價可能回到2016~2017年間的120~150元區間, 觀望
  • 2024/07/23: 股價187.0元, 酷暑來臨,中國大陸手搖茶飲需求顯著,然中國新茶飲市場受經濟環境因素影響,導致民生消費力減弱,同時茶飲行業皆進行成本壓縮,導致銷售金額減少;加上適逢雨季多處暴雨不斷影響消費,以致營收較去年同期減少, 另外有打入大型量販通路的預包裝產品, 股價低檔, 可以考慮建立持股, 觀望
  • 2024/03/08: 股價214.23元, 鮮活果汁去年獲利成長EPS達12.41元 擬配發每股6.6元股息, 觀望
  • 2024/01/22: 股價230.0元, 鮮活果汁-KY大陸子公司蘇州鮮活原預定申請深圳A股上市在時機不對情況下確定撤件,觀望
  • 2023/08/28: 股價270.0元, 2023Q2單季每股純益達 6.09 元,2023 年上半年稅後純益 2.52 億元,每股純益 7.44 元,觀望
  • 2023/01/03: 股價271.5元, 大陸疫情連續幾年嚴格封控,造成人流銳減,部分二線品牌撐不住,帶動整併潮加速。鮮活果汁-KY前11月營收37.63億元,年減13.04%;前三季稅後純益3.36億元,較去年同期慘遭腰斬。惟隨大陸疫情封控逐漸鬆綁,法人看好鮮活明年營運成長可期。
  • 2022/12/07: 股價287.5元, 大陸開始解封,將為營運增添活水, 股價走高!
  • 2022/09/05: 股價216.5元, 由eps推算160-170也滿有可能的, 觀望
  • 2022/08/26: 股價241.5元, 今年新式茶飲產業低迷, 觀望

夏季飲品旺季到 鮮活果汁-KY6月營收月增2成

鉅亨網 記者張欽發 台北 2024-07-04 19:28
鮮活果汁 – KY(1256-TW) 今 (4) 日公布最新營收資訊,鮮活 2024 年 6 月營收為 4.14 億元,月增 20.73%,但受到天氣因素影響,中國大陸多處暴雨不斷,以致營收年減 25.63%,累計 2024 上半年營收 20.67 億元,年減 11.12%。

而鮮活果汁 2024 年第二季營收爲 11.97 億元,爲近三季來新高,季增 37.63%,年減 20.33%。

鮮活果汁主管指出,6 月營收達 4.14 億元,係因酷暑來臨,中國大陸頻繁出現創記錄的季節性高溫,整體手搖茶飲需求顯著,挹注營收較上月增長 20.73%,然中國新茶飲市場受經濟環境因素影響,導致民生消費力減弱,同時茶飲行業皆進行成本壓縮,導致銷售金額減少;加上適逢雨季多處暴雨不斷影響消費,以致營收較去年同期減少 25.63%。。

隨著消費趨勢的變化,冷凍產品需求逐年顯現,鮮活果汁積極升級和擴展冷凍產線及倉儲設施,目前 4 個廠區都具備冷凍產品生產能力,並足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同時,鮮活打入大型量販通路的預包裝產品,在市場上獲得迴響,鮮活果汁將審慎觀察市場走向,靈活調整策略,擴大市場占有率。

展望下半年,鮮活果汁目前有昆山、天津、廣東與廣西 4 座廠合計年產能 15.5 萬噸優勢,並進一步優化供應鏈管理,提高整體運營效率,站穩中國大陸新茶飲供應商領先群位置,且同時致力於滿足消費者對健康、天然及新鮮產品的需求。

鮮活果汁 – KY 在 2024 年第一季營收爲 8.7 億元,毛利率 24.35%,季增 3.35 個百分點,年減 2.9 個百分點,單季稅後純益 4534 萬元,較上季由虧轉盈,與 2023 年同期稅後純益 4544 萬元相當,每股純益爲 1.34 元。

鮮活果汁去年獲利成長EPS達12.41元 擬配發每股6.6元股息

鉅亨網記者張欽發 台北 2024-03-08 17:49
鮮活果汁 – KY(1256-TW) 今 (8) 日公布最新獲利,稅後純益 4.2 億元,每股純益達 12.41 元 ,與德麥 (1264-TW) 同爲去年獲利超越一個股本的食品股,鮮活果汁擬配發每股 6.6 元股息。

鮮活果汁 2023 年全年合併營收 46.32 億元,毛利率 28.13%,年減 0.39 個百分點,稅後純益 4.2 億元,年增 4.12%, 每股純益達 12.41 元。而德麥 2023 年全年營收 58.38 億元,毛利率 33.15%,年減 1.38 個百分點,稅後純益達 6.76 億元,創新高,年增 6.72%,每股純益達 18.24 元。德麥去年 股利擬每股配發 14 元現金,也創新高。

鮮活果汁 2024 年 2 月營收為 2.01 億元,月減 52.73%,年減 26.7%,累計 2024 年前 2 月鮮活果汁 – KY 營收 6.28 億元 年增率 38.55%,公司指出,因 2 月適逢農曆春節假期,工作天數減少,且客戶提前於 1 月啟動備貨, 鮮活果汁 – KY 為中國大陸新茶飲巿場產品原料供應大廠,且位居產業供應鏈上游,銷售布建全國連鎖餐飲體系,2024 年季節性拉貨動能明顯,主要原因為,新冠疫情解封後,國內餐飲消費市場逐步回溫,帶動新茶飲市場規模持續向上攀升,主要連鎖新茶飲品牌透過開設分店,大幅拓展市場版圖。

鮮活果汁1原因 取消大陸深圳A股上市申請

2024.01.25 工商時報 李麗滿
鮮活果汁-KY(1256)大陸子公司蘇州鮮活25日召開股臨會確定取消獨董設立,主要是原預定申請深圳A股上市在時機不對情況下確定撤件,回歸原子公司組織;鮮活果汁2023年全年營收達46.30億元,創歷史次高,展望2024年新零售回復,營收持續穩定成長。

鮮活指出,中國大陸2023年整體景氣復甦不如預期,惟鮮活鎖定健康茶飲的原料、加強對產品的質化發展並積極擴大與同業的競爭門檻,繳出全年營收年增12.78%的成績,僅次於2021的46.55億元,業績回升至疫前水準。

隨著疫後大陸消費市場明朗,且積極復甦國內民生產業,內需的經濟活動跟著逐步回歸常態,加上連鎖新茶飲品牌持續擴張市場版圖,帶動整體新茶飲業績增長,鮮活擁有昆山、廣東與天津三座廠合計年產能13萬噸優勢,站穩大陸新茶飲原料供應商領先地位。

疫後消費復活 食品股后鮮活果汁上半年獲利倍增EPS 7.44元

鉅亨網記者張欽發 台北2023/08/18 18:22
食品股股后鮮活果汁 – KY(1256-TW) 今 (18) 公布最新財報 2023 年第二季稅後純益達 2.06 億元,季增 3.54 倍,年增 1.97 倍,單季每股純益達 6.09 元,2023 年上半年稅後純益 2.52 億元,每股純益 7.44 元,鮮活果汁目前則積極開拓中國大陸三、四線城市,加強產品滲透力。

鮮活果汁 2023 年上半年純益次於德麥 (1264-TW) 的每股稅後純益 9.02 元。鮮活果汁 2023 年第二季營收 15.03 億元,毛利率 30.01%,季增 2.76 個百分點,年增 2.35 個百分點,稅後純益達 2.06 億元,季增 3.54 倍,年增 1.97 倍,單季每股純益達 6.09 元。鮮活果汁 2023 年上半年營收 23.28 億元,毛利率 29.03%,年增 1.88 個百分點,稅後純益 2.52 億元,年增 1.21 倍,每股純益 7.44 元。

鮮活果汁業績成長主要原因,為去年中國大陸因疫情嚴峻進行管制,鮮活昆山廠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停工,致基期較低,今年中國大陸全面解除管制後,公司營運在已排除疫情干擾下逐步回穩,挹注第二季營收獲利成長,

鮮活果汁指出,中國大陸新茶飲市場於疫後需求逐步回溫,鮮活積極擴增產品項目與服務對象,帶動整體營運表現正向,且因應市場復甦後的需求變化,鮮活持續優化產品組合,同時,中國大陸內需消費力波動以及新茶飲發展趨勢變化大,公司透過謹慎觀察及持續研發新品投入市場,以墊高與同業的競爭門檻,加上擁有昆山、廣東與天津三座廠合計年產能 13 萬噸優勢,保持市場領先地位,並持續往三、四線城市擴張營運版圖。

鮮活果汁 7 月營收為 5.77 億元,月增 3.64%,較去年同期成長 21.42%,僅次於 2021 年 7 月 5.85 億元,為單月歷史次高;累計 2023 年 1-7 月營收 29.03 億元,年增達 22.36%,由於 7-9 月夏季與暑期飲料產業旺季,估第三季旺季營收將走強。

茶飲供應鏈企業相繼成功上市,IPO不成的茶飲企業都去自建供應鏈了

李三刀 筷子玩思維 2023年11月14日 12:40 北京
古之欲成大事者,首須廣積糧、高築牆,其一是搞定供應商,其二是建立發展壁壘,壁壘是發展中後期的事兒(壁壘是在發展中得到驗證才建立的,不單是靠佈局),供應商(供應鏈)貫穿了企業整個發展的始末、從開端到結束。

在商業環境,有企業成於供應商優勢,也有企業最後敗於供應商劣勢,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同樣是這個道理。商業行為與兵家行為邏輯不同,商業是買賣,一舉一動都是資本的味道。資本有小商和大商之分,種一畝地需要幾十斤種子,一個村幾十、數百畝地起,需要的種子一兩個站點就能解決,這是小商,小商千千萬,之上還有大商,大商靠著小商來獲取生存資本,小商的月流水數千、數萬,到了幾十萬差不多就是經營的天花板,而大商的月流水在千萬起,數千萬到數億、數幾十億徘徊(流水而非利潤)。

到了大商這個級別,一旦實現多年獲利,加上市場前景良好,那就是上市的好時機。
大商的利好,也像徵大客戶的發展向好,在餐飲業,新茶飲是餐飲上市的主要業態,而在新茶飲品牌密集申請上市的背後,新茶飲的供應商們也在疫情前後集體提交上市申請,其中不少在2022年成功登陸A股(其區別在於,茶飲企業遞交IPO多數未獲批復,茶飲企業的供應商遞交IPO多數已成功上市)。
折騰至今,新茶飲品牌的上市之路依然遙遙無期,但供應商們卻大多先人一步,是不是說新茶飲的糧草生意,會更性感一些?

✔供貨比賣貨更是好生意?
從市場行為來看,供應商是廣積糧,作為企業的糧庫,而新茶飲的發展是高築牆,透過產品構築壁壘,從茶到茶液、混入奶液、糖漿、水果、小料等,一杯新茶飲的產品就此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茶飲的壁壘不是對同業而言的,茶飲的壁壘是對於顧客、便利商店產生的,區別於便利商店飲品和餐廳飲品,一家新茶飲門店透過複雜的人工現制,實現了現代現製飲品價值消費的新必要性。

由於新茶飲的誕生,飲品供應商的產品終於有了新的去處,更高的客單價給了供應商開發高品質新品的動力,透過複雜的障礙以及持續競爭,還有供應商創新與門市創新的連動,此舉進一步增加了新茶飲壁壘的同時,也深度升級了新茶飲價值消費的必要性。

做個炸雞、炒個魚香肉絲,家裡都可以做,但要調製一杯“芝芝椰椰芒芒”,哪怕網上能找到配方,由於原料的缺乏和手法的不熟練,顧客對於飲品的需求滿足還是得透過茶飲門市完成。由此,新茶飲實現了傳統奶茶店的邏輯重構(傳統奶茶店有茶葉、糖、牛奶就能做,鏈路更短),行業體量也從數千、數萬家進入數幾十萬家的規模,其中蜜雪冰城的門市數在試圖往3萬家門市的超級體量進軍,古茗、滬上阿姨、茶百道等遞交了IPO的品牌也正向萬店規模衝刺。
新茶飲品牌規模成長、產業體量越來越大,這對供應商當然是好事。
然而,真的只有好事嗎?

✔細數新茶飲產業的主要供應商
新茶飲供應商分佈最大的四個方向是茶、水果、奶、小料及其它。
1)、茶葉
茶葉有原生茶和再製茶(茶粉、茶末、香精加工茶等),(區別於傳統奶茶)新茶飲的茶葉大多採用自然原生茶,有企業從原產地茶葉拿貨,也有從茶葉貿易商、茶葉工廠拿貨(小品牌也有向淘寶、批發市場等直接下單的,大品牌也包括部分自建茶園)。
喜茶、茶百道、奈雪的茶等有著同一個茶葉供應商(非唯一供應商):新榮陽,新榮陽旗下的駿荼家既向企業供貨,也向茶葉門市銷售,同時也在電商通路賣貨。
在茶飲圈的知名茶企還有印江青耕、福建幫利、立頓等品牌(包括原產地茶葉品牌),與其它供應商不同,茶葉品牌的供應商略顯低調,它們的官網也沒有透露太多的資訊。

2)、水果
水果包含了原生水果和加工水果(果醬、果汁、果味產品等),一杯飲品通常既需要原生水果,也需要加工水果,例如一杯檸檬汁既有鮮檸檬片、鮮檸檬汁,也有濃縮檸檬汁(作為風味調和)。
其中的品牌有田野股份(「產品+配方+服務」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主要產品有原料果汁、速凍果蔬、鮮果塊等,已於深交所上市)、鮮活飲品(提供飲品解決方案,擬登陸深交所)、徳馨食品(果汁、果醬、糖漿、椰奶、茶葉、茶湯等產品解決方案,已遞交IPO)。
Image

3)、奶
傳統奶茶用的是植脂末(奶精),代表企業是佳禾食品(已在A股上市)。新茶飲對奶源的需求不僅有奶精,還有奶油、全脂牛奶等,代表企業有安佳、雀巢、味全、明治等,起司奶、厚乳、植物奶等的供應商有恆天然、OATLY等。值得注意的是,蒙牛、伊利也在推廣自己的餐飲通路產品。

4)、小料及其它
解決了茶葉、水果、牛奶的供應,還有一些小料及其它產品,比如三元生物(A股上市)的代糖、寶立食品(A股上市)的小料(布丁、爆珠、粉圓等產品)。
至於耗材方面的供應商企業有新巨豐、家聯科技、嘉美包裝、南王科技、恆鑫生活、富嶺股份(幾乎均為A股上市企業,未上市的也已遞交IPO)。
外購是購買的邏輯,一個供應商向多家企業供貨,門市只做產品的出貨,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然而,在當代企業的思維邏輯下,外購意味著風險,例如成本波動對企業利潤的影響,在需要開發市場的時候,供應商會向企業讓利,而在供應緊縮時,供應商會漲價,這使得企業的市場經營充滿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一個供應商會向多個不同層級的企業供貨,例如新榮陽同時向奈雪的茶、茶百道等供貨,田野股份又向奈雪的茶、茶百道、滬上阿姨等供貨,佳禾食品的客戶有蜜雪冰城、奈雪的茶、喜茶、滬上阿姨等,就算茶飲企業在宣傳端對供應商做了隱藏,供應端企業也會拿客戶來做案例,不同價格帶、不同格調的品牌用同一個供應商的產品,難免讓顧客產生偏見。

此外,我們也看到供應商有著研發、開發、客製化的屬性,例如喜茶此前向恆天然訂製厚起司奶蓋(落地於「芝芝產品」),同類案例還有厚乳(塞尚乳業) 、冰博客等。供應商對於產品的客製化、開發、研發,可以在某些方面代替新茶飲品牌的研發職能(但無法形成閉環,例如水果企業和茶葉企業少有互聯,企業還需要做最終的聯合研發)。
但另一方面,有遠見、有財力的品牌則傾向自研和自建供應鏈。企業們的共識是風險應該受控製而非隨市場波動。

✔供應鏈焦慮成風,下場賣貨或許是供應商的新出路
蜜雪冰城2012年開始自建獨立研發中心和中央工廠,多年過去,如今也有了自己的果園和茶園,早早解決了加盟供應鏈的穩定性問題;喜茶自建茶園,還有自己的物流和倉儲。
當然,茶飲供應鏈廣闊、原料複雜,全部自建、自有的重資產並不是一個易事兒,大概也不是一件好事兒。除了自建外,茶飲企業們還做了兩個事兒:一是投資供應商,比如奈雪的茶、滬上阿姨投資田野股份,以此獲得穩定、優先供貨權(供應商也樂於如此來形成穩定的合作關係);二是去除中間商,例如奈雪的茶、古茗、蜜雪冰城、茶百道等都在嘗試跨過中間供應商向原產地或者一級供應商直採。

我們關注到,茶顏悅色、星巴克等也在投錢優化供應鏈,佈局種植端和開發研發職能,在自建成風的驅使下,供應商如果是物流分發式,沒有自己的加工研發能力,那麼它的未來必然是艱難的。
還有一個問題不得不提,例如大客戶依賴症,德馨食品的招股書顯示,蜜雪冰城、星巴克、瑞幸咖啡、奈雪的茶等大品牌是利潤的主要來源,而大多企業不會把訂單全部放在一個供應商身上,一旦大客戶的供應流動,可能會導致整個供應鏈的震動。
為此,如何發揮供應價值是新茶飲競爭及生存的主要價值取向,以田野股份為例,企業信賴創新驅動成長,此前研發了黃皮汁、油柑汁、刺梨汁等小眾網紅飲品,也深受茶飲企業看好。
在當前茶飲創新困境背景下,小眾是短期解決方案,從厚乳到水牛奶再到耗牛奶等,小眾具有網紅的先發優勢,也是同質化的階段性解決方案(後來者總會以更低的成本、更佳的優化跟上)。
據悉,一些大供應商不再滿足於賣貨和代研發,它們也在試圖進入市場,大概會開出自己的線下茶飲品牌,作為產品樣板店或線下茶飲品牌等。

✔內捲已經蔓延到了智慧自動化設備領域
不只是茶葉、水果,從吸管到包裝袋再到設備等,這些都屬於供應鏈管理的範疇,只是卷原料,這條路似乎到自建種植端、工廠端就差不多到了盡頭,從行業現狀來看,不少茶飲品牌逐步將目光放在了設備智慧自動化方面,以實現供應鏈的智慧自動化升級。
在疫情之後,喜茶、奈雪的茶、霸王茶姬、益禾堂、蜜雪冰城等都開始了自研或者引入第三方智能設備,喜茶、奈雪的茶等是屬於自研派,團隊招募了相關工程師,其中涉及的機器有自動、智能的出茶機、去皮機、去核機、切丁機、蒸煮機等,喜茶、奈雪的茶還註冊了不少設備技術專利。

根據筷子玩思考(www.kwthink.cn)了解,智慧自動機可以實現效率的提升,例如葡萄去皮,一筐葡萄人工需要15分鐘左右,機器僅需1分鐘,自2022年之後,喜茶搞的智慧自動機已進入門市使用,加盟商也可以選擇對應的智慧自動機(要加錢)。
在人效方面,財報可見,對比2020年和2022年,奈雪的茶的門市數翻了一倍多,但人工並沒有成倍增長,隨著智能自動機的深入,奶茶店的人效還可以再深入優化。
有茶飲品牌指出,智慧自動機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還能優化品控且提高效率,這是茶飲門市未來進化的一個大方向。
不過,從智慧自動化的角度來看,這或許也會改變新茶飲的固有邏輯,不再現制,而是升級為門市工業化,這也可能導致新茶飲進入更深入的成本戰,新茶飲可能會淪為便利商店飲品的姊妹產品。
然而這一未來還很遙遠,目前來看,茶飲品牌持續精細化供應鏈已成定局,而茶飲企業的供應商們藉著上市資本化擴大規模、提高研發能力併升級壁壘,兩方攜手,短期內新茶飲的未來還是很理想的。

鮮活:陸茶飲業洗牌 將迎復甦

工商時報 曾仁凱 2022.12.20
大陸茶飲市場近半個月產生不小變化,大陸新式茶飲第二品牌「奈雪的茶」入股市場老三「樂樂茶」,而國內上櫃公司雅茗-KY(2726)16日也通過將旗下手搖飲品牌「快樂檸檬」交給大陸代理商,且不排除處分大陸事業。

大陸搖茶店重要原料供應商鮮活果汁-KY(1256)主管觀察,大陸茶飲行業正式進入強者恆強的洗牌期,這只是開端,有利引領大陸茶飲產業在後疫情時代迎來加速發展與復甦。

大陸新式茶飲市占第二品牌奈雪的茶,12月初宣布投資人民幣5.25億元(約合新台幣23億元),入股市場老三樂樂茶背後母公司上海茶田餐飲公司,持股43.64%,成為第一大股東,挑戰「喜茶」的龍頭地位。

旗下擁有知名手搖飲品牌快樂檸檬、仙蹤林的台灣上櫃公司雅茗-KY,16日董事會也通過大陸市場停損計畫,擬以品牌授權方式,由大陸市場代理進行快樂檸檬品牌的經營及業務拓展。雅茗透露,未來不排除處分大陸事業,已有幾組買家洽談。

餐飲業者分析,大陸疫情連續幾年嚴格封控,造成人流銳減,對於茶飲及餐飲行業造成重大衝擊,效應逐漸浮上檯面,部分二線品牌撐不住,帶動整併潮加速。

鮮活果汁-KY財務主管陳怡如觀察,大陸新茶飲行業正邁入長期主義階段,走向強者恆強的洗牌期和整合期。他認為奈雪的茶投資樂樂茶,象徵大陸茶飲頭部集團的重塑與整合,強強聯合將極大改變茶飲行業的格局。他說這只是開端,後續還會有更多類似的品牌整合。

陳怡如指出,這對整個行業是一劑強心劑,因為大陸疫情管控開始轉向落實精準防疫,餐飲消費行業將迎來強勢復甦,品牌整合集中,競爭力會增強,有助引領市場走出低谷、迎來春天。

由於頭部品牌對供應鏈要求更嚴格,採購更透明,鮮活面臨成本壓力可能進一步增加,但公司完善的產能布局,將展現競爭優勢,有利在變動中贏得更多市場份額。

受疫情影響,鮮活果汁-KY今年前11月營收37.63億元,年減13.04%;前三季稅後純益3.36億元,較去年同期慘遭腰斬。惟隨大陸疫情封控逐漸鬆綁,法人看好鮮活明年營運成長可期。

《食品股》大陸解封添動能 鮮活一度衝漲停

09:58 2022/12/07 時報資訊 郭鴻慧
鮮活果汁-KY(1256)11月營收雖然還是衰退,不過,大陸開始解封,將為營運增添活水,今日開平走高,一度衝上漲停板287元,隨後雖遭打開,但漲幅仍在8%以上。

鮮活果汁11月合併營收新台幣1.84億元,年減7.76%,前11月合併營收37.64億元,年減率13.04%。鮮活表示,中國大陸從10月中下旬開始疫情多點爆發,部分重災區至今仍處於封控中,由於10月份以後屬於傳統淡季,加上疫情催化、經濟低迷,終端消費信心薄弱,降低消費等因素影響,導致銷量出現下降。

展望後市,鮮活致力研發健康茶飲的原料,並加強對產品的質化發展,擴大與同業的競爭門檻,產品多元組合強化市場通路,憑藉集團共配模式,及每年總產能可達13萬噸優勢,除形成供貨保證,並得以保持銷售市場持續拓展,未來將持續優化產線,以期疫情與防疫管制趨緩,民生經濟逐步復甦,提振餐飲消費力,推升公司營運表現。

鮮活果汁上半年獲利大幅衰退 每股賺3.37元

2022/08/26 19:02:33
經濟日報 記者何秀玲/即時報導

台資果汁大廠鮮活果汁-KY(1256)26日公布半年報,稅後純益為1.13億元,年減73.8%,每股純益(EPS)為3.37元。鮮活果汁表示,主要原因為4月昆山廠為配合當地政府防疫政策停工,工作天數明顯減少,加上疫情反覆,民生消費與物流深受影響,以及廣東、福建、廣西逢傳統雨季持續下雨時間較長,致影響公司整體銷量與獲利表現。

鮮活果汁26日股價以241.5元平盤作收。

鮮活果汁表示,新式茶飲產業變化快速,公司持續投入研發,針對不同新式茶飲品牌提供差異化產品服務,並完整掌握消費者對新鮮、健康飲品的需求,並持續強化規模經濟,以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展望下半年,鮮活果汁7月合併營收4.75億元,月增率15.94%,符合傳統旺季走勢,惟目前中國大陸整體民生消費復甦仍緩步,公司面對疫情對於民生經濟的衝擊,將藉由快速調整產銷節奏,與保持市場敏銳度,並憑藉高規格工業化製造,生產流程標準化,維持產品的品質與穩定性,期進而提升產品競爭力。

鮮活果汁並將挾昆山、廣東及天津三座廠年總產能可達13萬噸優勢,持續深化市場,以期消費力逐步復甦後,得以搶先掌握商機。

《食品股》消費力降低 鮮活7月營收年減18%

2022/08/05 時報資訊 郭鴻慧
鮮活果汁-KY(1256)7月合併營收新台幣4.75億元,月增15.94%,但因去年同期處於高檔,而今年新式茶飲產業低迷,因此,年減18.72%,前7月合併營收23.73億元,年減18.08%。

鮮活指出,7月營收較去年同期減少,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陸去年於疫情好轉時,上半年消費市場信心恢復,消費者購買力道強勁,整體新式茶飲產業復甦快速,推升去年7月合併營至高檔水位,不過,隨著中國大陸對教培、互聯網、房地產等行業進行引導管控,整體市場逐級降溫,新式茶飲淡季的到來和疫情的反覆,以致低迷的消費市場一直持續,整體新茶飲市場處於低位運行。今年又因疫情與封控,對人們的工作、生活、收入都帶來較大的影響,飲品消費人數減少,購買頻次降低,以致營收動能疲弱。

展望下半年,鮮活昆山、廣東及天津三座廠,每年總產能可達13萬噸優勢,公司謹慎面對疫情對民生經濟的變化,快速調整產銷節奏,以期營運穩健。

餐寶典: 2021茶飲供應鏈TOP10名單

2021-12-01
上榜品牌分別是:凱愛瑞、雀巢、佳禾食品、鮮活果汁、德馨飲料、安佳、新榮陽、幫利茶葉、塞尚乳業、茶立芳。
10家中有4家已上市,1家準備上市。

近日,餐飲大數據研究與評估機構NCBD(餐寶典)正式發表「2021中國茶飲供應鏈TOP10」名單。本榜單由NCBD(餐寶典)依據企業綜合實力、所服務客戶知名度、顧客數量、產品競爭力、創新性、媒體傳播等指標,結合分析師評估選出。

一、茶飲供應鏈,上市企業多
在分析「2021年中國餐飲供應鏈TOP100」時,餐寶典指出:「餐飲供應鏈上市潮已經正式來臨,未來餐飲供應鏈上市的企業數量,將遠超過餐飲上市公司的數量。」這點在茶飲供應鏈上體現得特別明顯。

在本次上榜的十大品牌中,已上市的就有4家,分別是凱愛瑞雀巢佳禾食品鮮活果汁。其中,凱愛瑞和雀巢皆為外商;佳禾於今年4月30日在A股上市;鮮活果汁則早在2016年3月已在台灣上市,今年11月26日,其董事長表示大陸子公司(崑山鮮活)擬在大陸申請上市。

除了這4家之外,還要一家德馨飲料準備上市。 2021年7月,浙江德馨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德馨飲料」)與安信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並在浙江證監局報送了輔導備案資訊。

可以預見,隨著茶飲產業的蓬勃發展,未來幾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茶飲供應鏈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二、茶飲供應鏈企業的「兩難」
“得供應鏈者得天下”,是餐飲業的共識,茶飲業也不例外。對於茶飲企業來說,誰擁有穩定的、完整的供應鏈,誰就更有優勢、更有競爭力。一些有能力的企業,像撻檸、悸動燒仙草、蜜雪冰城,都已開始自建供應鏈;其他條件還不成熟的,則在不斷尋覓並鎖定優質供應商。

這是從需求面來說,從供給面來說,供應鏈企業為了實現進一步成長,也需要鎖定優質的茶飲企業,並給後者持續提供新產品、新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常說的某茶飲企業推新頻率高,恐怕不只是茶飲企業自身的追求,也可能還是背後供應鏈企業的需要。

如此一來,就難免存在「為創新而創新」的情況。根據餐寶典了解,這種情況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些茶飲供應鏈企業所面臨的「困境」。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只能靠供應鏈企業和茶飲企業雙方的共同努力。

以燒仙草為例,「龜苓膏第一品牌」生和堂與它的客戶悸動燒仙草,就已經形成了很牢固、深遠的合作關係,雙方都認識到了行業亟待優化升級之處,正共同致力於把燒仙草飲品(甜點)做得更營養、更健康。

三、結語
和位於“台前”的餐飲企業相比,供應鏈企業是“幕後工作者”,往往鮮為人知。但事實上,這些供應鏈企業只要下游的需求一直存在,那麼它們的營收就比餐飲企業要穩定得多;因此,一方面,供應鏈領域存在很多實力非常雄厚的「隱形大佬」;另一方面,供應鏈企業也更容易收穫資本的青睞,走向資本市場。

在茶飲產業,隨著整個產業的不斷發展,不斷有新的細分品類冒出來;例如燒仙草、檸檬茶,雖然作為食品早已存在,但能夠像今天這樣成為茶飲的一個細分品類,恐怕是很多人都沒想到的。在這種情況下,餐寶典分析師認為,儘管茶飲供應鏈領域實力強勁的巨頭不少,但其他企業也並非就完全沒有機會。

2024/11/15

日友 8341 事業與醫療廢棄物處理廠

  • 日友雲林廠:處理醫療廢棄物,目前平均處理約55噸/日(含新冠醫廢) 。
  • 日友彰濱廠:事業廢棄物處理,擁有彰濱㇐廠及二廠,有效整合有害廢棄物上中下游,協助高科技產業處理㇐般及有害事業廢棄物
  • 北京潤泰環保科技:北京潤泰為北京市唯㇐指定處理新冠肺炎醫療廢棄物的環保企業。目前平均處理約140噸/日(含新冠醫廢) 。
  • 運城潤泰環保科技:2022年03月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
  • 宿遷潤泰環保科技:已完工,待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
  • 日照磐岳環保科技:進行內控制度導入及設備優化升級改造

未來規劃:

  • 2024/11/29: 股價90.5, 中國經濟目前還沒完全復甦,北京2024年做設備調適,未來2~3年有2億多元的資本投入,包括興建鍋爐設備,未來嘗試利用鍋爐方式在產線處理過程中降低成本或提升效能,希望讓北京廠區至少減化污水、最終達零污水;山東日照不斷透過上海技術中心盡量調適或整改設備,目前看來已有些效應,部分成本希望可慢慢減少;江蘇宿遷也希望申請新的處理代碼,增加可進場掩埋的廢棄物,估有機會在2024年底前可取得新代碼。
    中國幾個事廢廠稼動率將近50%、整體偏低,若中國經濟復甦得更快,廢棄物產生量就會愈來愈多,而以日友的技術相對在中國也不會太差,當廢棄物開始增多,將更有能力處理更好或更多廢棄物,讓稼動率可再更高一些,也希望廢棄物量變多後可帶動處理價格同步翻身,目前整個中國事廢處理價格非常低。
    台灣整體可穩定成長: 2025年重點也在把彰濱第五區掩埋場繼續興建、估2026年完成,在集團未來3年約12億左右的資本支出就佔了8.5億,而子公司青新-創(6951)則看有沒有機會在創新板掛牌滿1年後轉上市。
  • 2023/08/28: 股價110.5, 股價持續破低! 日友今(2023)年Q2獲利創掛牌來新低,上半年EPS 1.58元也遠低於2022年同期的4.47元。法說會上日友表示相較2022年同期,日友上半年合併營收減少3.3億元,醫廢營收減少2.9億,主因來自新冠廢棄物處理的部分在兩岸間都忽然減少;事廢部分,台灣彰濱廠2023年第一、第二季都有停爐,稼動率相對下降較多,剛好歲修都集中在上半年,造成收入有一些下滑, 觀望!
  • 2023/07/17: 股價137, 股價相對低點!
    日友Q1各區塊稼動率:
    – 台灣醫廢近9成、北京醫廢近8成
    – 台灣事廢焚化約7成, 固化與物化約3成– 山東日照不到2成
    山東日照去年上半年停工3個多月進行設備整改並辦理驗收重新領證,恢復運營後在Q4又逢各地爆發疫情,各地方政府疫情封控政策影響危廢收運業務,年度危廢處理量大幅縮減,目前大陸防疫政策已全面放寬,日友預計今年整體危廢處置市場會逐步回溫,處理產能可逐步提升回穩。
    – 山西運城近5成:
    山西運城去年3月取得1年期營業許可證,焚化於7月試運轉、物化及固化掩埋於11月試運轉,今年2月取得5年期營業許可證;日友指出,去年因疫情、市場競爭及前期試運轉調適設備等因素,全年共處置約3千噸,預計今年設備正常運行後,處置量可望提升。
    – 今年Q1剛投產的江蘇宿遷5%:
    江蘇宿遷去年10月取得1年期危廢經營許可證,許可處置量2萬噸/年;日友指出,去年因疫情封控影響,工廠減產使危廢量減少導致處置價格偏低,全年處置量65噸,今年新冠病毒採乙類乙管,工廠不受疫情封控影響,預計危廢量將增加,處置價格及處置量可望提升。

  • 2023/05/30: 股價156, 股東會,會中通過去年財報及決議每股現金股利7.5元, 觀望
  • 2023/05/03: 股價158.5, Q1法人推估稼動率處全年低點下,獲利年減恐從4成起跳;不過,隨著大陸非新冠的一般醫廢量逐漸回復正常,台灣事廢彰濱一廠預
  • 2023/01/09: 股價166, 大陸防疫政策: 大陸在2023年1月8日起全面開放國門
    2022Q2-Q3
    當Covid-19演化至Omicron變種病毒時,由於傳染速度更快,但症狀更輕微甚至無症狀,使得防堵病毒擴散更加困難,全球防疫政策因此大幅調整,各國紛紛改採與病毒共存,對外重開國境,對內恢復正常經濟和社會活動。向來防疫政策謹慎保守的東亞各國,也在2022年第三季相繼解封,唯獨大陸仍堅持「清零」防疫政策。中共二十大結束後,大陸內部反對防疫措施的聲浪高漲,在此氛圍下,大陸領導人於2022年11月12日提出「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啟動鬆綁防疫的進程;12月7日再公布「新十條」防疫措施,大幅減少健康碼、集中隔離和核酸檢測的強制要求;2022年12月27日又解除新冠肺炎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正式邁向與疫情共存。 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球最重要製造基地,嚴厲的防疫政策動輒導致工廠停工、產業斷鏈,影響全球經濟正常運行,大陸鬆綁防疫政策並與國際接軌,將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密碼。 大陸在2023年1月8日起全面開放國門,意味著大陸防疫措施與全球接軌,以往防疫優先於經濟的方針將出現反轉,大陸也將啟動「拚經濟」模式。觀望
  • 2022/12/30: 股價173, 推估2022全年EPS恐難超過8元,較去年的8.47元略遜, 營收占比27%的台灣醫廢事業,估2023年減幅度約為1成。營收占比23%的北京醫廢,預期2023年北京醫廢的處理量應只會與今年持平或微增。營收占比45%事廢部分,則因受到通膨影響,也有廢棄物處理成本墊高的隱憂。觀望
  • 2022/12/19: 股價195, 大陸解封股價跳漲, 醫廢需求大增, 日友已規劃北京廠擴產,新產能預計明年初加入營運, 觀望
  • 2022/10/21: 股價134.5, 股價低點, 持續探底, 觀望
  • 2022/10/14: 股價142, 股價下殺, 但日友 2022年9月合併營收3.06億元 年增8.2%, 觀望
  • 2022/09/16: 股價170.5, 波段持續降低股價, 從焚化爐、廢棄物處理都需要取得特許經營執照,也就是說一旦取得政府核准,可能經營權長達數年,並且會有保證垃圾處理量,可說是能讓公司保持獲利穩定的護城河, 觀望
  • 2022/09/06: 股價173, 觀望
新聞:

《DJ在線》待陸景氣復甦,日友/基士德強化台灣佈局

MoneyDJ新聞 2024-08-23 13:03:03 記者 邱建齊 報導 環保產業被視為是穩定的內需產業,但也因以處理事業廢棄物為主,仍然會隨著上游料源產業景氣波動。而在上市櫃業者中,為了開拓更廣大市場,日友(8341)早在2003年就將營運觸角伸往中國,2024年上半年中國營收佔比超過3成;至於從中國業務起家並回台上市的基士德-KY(6641),2023年全年仍有近8成營收來自中國。 基士德上半年EPS 1.15元雖較2023年同期的 -0.05元轉盈,但本業損益仍為負數、惟已較去年同期的虧損1,200萬元明顯改善;基士德指出,公司在中國地區業績仍維持穩定,但因中國市場內捲嚴重,競爭加劇結果影響了獲利表現,導致上半年本業小虧,而稅後損益表現佳主要是加上業外獲利達4,606萬元的挹注,其中包含認列轉投資裕山(7715)投資利益1,457萬元。 由於營收主力仍在中國,基士德表示,在「新質生產力」、「高品質發展」及「雙碳政策」指引下,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正在積極推進,同時中國國務院國資委負責人表示,未來5年中央企業預計安排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總投資超過人民幣3兆元,且隨著Q3地方債、超長期國債發行節奏加快,基礎建設速度將可能提高,公司則將持續推動智能、高效及模組化的减碳產品與方案,穩固環保市場,並加速水資源相關業務開發。 基士德台灣營收佔比在近年已突破1成,公司指出,極端氣候加重缺水危機,基士德也加速在水資源相關業務布局,2024年7月取得澎湖虎井嶼、桶盤嶼海水淡化廠設備統包案、含稅金額1,530萬元,跨入海水淡化之水資源相關領域;而因應淨零及水資源需求,台灣地區業務將持續在設備、智能及公共工程等領域穩步前進。 日友上半年稅後淨利雖年增9%,但相較過去的獲利水準僅能視為逐漸緩步走出2023年的谷底,主要受到中國景氣下行影響。公司表示,日友在台灣本業含雲林/彰濱、甚至大陸北京醫廢的兩個廠獲利都很穩定;損益表現上,主要受這幾年必須擴展中國市場,剛好又遇到疫情的影響,造成中國幾個事廢廠都虧損而稀釋掉集團原本獲利。 日友指出,中國經濟目前還沒完全復甦,對日友相對影響看起來比較大一點,未來希望可以盡快復甦。北京2024年一直做設備調適,未來2~3年有2億多元的資本投入,包括興建鍋爐設備,未來嘗試利用鍋爐方式在產線處理過程中降低成本或提升效能,希望讓北京廠區至少減化污水、最終達零污水;山東日照不斷透過上海技術中心盡量調適或整改設備,目前看來已有些效應,部分成本希望可慢慢減少;江蘇宿遷也希望申請新的處理代碼,增加可進場掩埋的廢棄物,估有機會在2024年底前可取得新代碼。 日友表示,目前中國幾個事廢廠稼動率都將近50%左右、整體偏低,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整個中國經濟環境,若復甦得更快,廢棄物產生量就會愈來愈多,而以日友的技術相對在中國也不會太差,當廢棄物開始增多,將更有能力處理更好或更多廢棄物,讓稼動率可再更高一些,也希望廢棄物量變多後可帶動處理價格同步翻身,目前整個中國事廢處理價格非常低,經營壓力較大一點,若中國事廢虧損能減少,對集團就是很大的獲利提升。 除了希望中國未來經濟復甦讓集團在當地的營運可望更好,在台灣的部分,日友表示,這1~2個月看來包含石棉瓦專案在內,事業廢棄物的量也有稍微多一點,包含處理價格在這幾個月也維持住、沒有再往下,台灣整體至少可穩定成長;2025年重點也在把彰濱第五區掩埋場繼續興建、估2026年完成,在集團未來3年約12億左右的資本支出就佔了8.5億,而子公司青新-創(6951)則看有沒有機會在創新板掛牌滿1年後轉上市。

日友H2業外因素改善,本業仍需觀察陸景氣

MoneyDJ新聞 2023-08-24 16:08:59 記者 邱建齊 報導

事業與醫療廢棄物處理大廠日友(8341)今(24)日舉行法說會,日友今(2023)年Q2獲利創掛牌來新低,上半年EPS 1.58元也遠低於2022年同期的4.47元。展望下半年,發言人楊希聖表示,由於人民幣兌台幣相較第二季時有回升,匯兌的部分相對會回沖一些,加上現增案所募資金多用來還銀行貸款,第三季財務成本會開始下降、預計下半年利息費用大概會少掉1千萬左右,業外大幅影響Q2的狀況在下半年不會再看到。

至於本業,楊希聖表示,對於長期發展還是得要觀察,.目前看整個中國景氣在低谷,但何時可回復,目前看不太清楚。

相較2022年同期,日友上半年合併營收減少3.3億元,楊希聖指出,醫廢營收減少2.9億,主因來自新冠廢棄物處理的部分在兩岸間都忽然減少;事廢部分,台灣彰濱廠2023年第一、第二季都有停爐,稼動率相對下降較多,剛好歲修都集中在上半年,造成收入有一些下滑;中國各新廠雖有0.9億的營收,但比起前兩者的下滑則相對少,尤其運城與宿遷折舊等費用加進來後也產生0.9億元成本,各項因素相加使得2023年上半年合併毛利率比2022年同期再下滑7.33個百分點至41.36%。

另外在費用部分,楊希聖指出,2023年第二季辦理現增產生員工認股費用4,200萬元;業外收支部分,在中國主要為人民幣投入跟借款,人民幣對台幣貶值造成的匯兌損失年增約8,100萬元,加上財務成本也年增1,900萬元,各項加總起來使稅後淨利僅1.76億元、年減達65%。

針對2023年第一季與第二季比較,楊希聖指出,台灣彰濱營收因歲修而有少部分下滑,運城在第一季表現還勉強可以、第二季下滑,也使第二季整體毛利率季減1.73個百分點至40.48%。若把大陸危廢(事廢)因素扣掉,楊希聖指出,假設不包含運城及宿遷,則2023年第一季毛利率46.7%、第二季50.6%,即扣除中國危廢後整體毛利率沒有太大波動。

費用則因4,200萬元的員工認股費用發生在第二季,加上匯兌淨損失也比第一季多出逾6,000萬元,在營業外收支造成的影響下,使得第二季EPS 0.38元遠低於第一季的1.20元。

日友:中國工業區開工率40%影響業績,盼下半年逐步復甦

2023/05/26 19:51〔記者黃皓宸/台北報導〕
醫療廢棄物處理廠日友(8341)今舉行股東會,會中通過去年財報及決議每股現金股利7.5元,並改選董事會,董事長仍由張芳正續任。日友表示,目前台灣與中國北京在醫療廢棄物處理開工率超過9成,事業廢棄物清除處理部分則因中國工業區開工率僅約40%,影響業績,展望下半年,日友盼中國經濟逐步復甦後,才會有額外成長,對營運也有正向挹注。

日友去年營收為38.43億元、年增14.58%,稅後淨利9.37億元、年減8.4%。淨利與前年同期下降,稅後純益率22.34%較前年27.95%減少約5.61個百分點,主要為年度營業成本及營業外支出增加,成本上升為處理費及人事成本增加,營業外支出增加則受升息影響。

日友表示,去年中國因疫情封控,今年雖解封,但中國工業區開工率僅4成,加上中美貿易對抗,當地中小型製造業外移,中國市場仍未完全復甦,兩座中國廢棄物處理新廠,今年取得執照後,現已經投產,有望對業績有所助益;醫廢處理在台灣開工率九成以上,北京雖因疫情緩解,但開工率還是滿載。

展望未來,日友主管表示,中國下半年復甦仍緩慢,未來盼中國市場回溫後,公司才有額外成長的動力出現,今年預計業務開發為中國浙江麗水及廣東陽江,以提供環保設施建造技術服務為主;台灣彰濱第3期掩埋區也於今年第2季取得營運許可。

日友Q1獲利恐年減逾4成,北京醫廢5月近滿載

MoneyDJ新聞 2023-05-03 09:33:12 記者 邱建齊 報導
事業與醫療廢棄物處理大廠日友(8341) Q1營收年減19%、終止連20季年增,法人推估稼動率處全年低點下,獲利年減恐從4成起跳;不過,隨著大陸非新冠的一般醫廢量逐漸回復正常,台灣事廢彰濱一廠預計6月歲修停爐近兩周、天數遠較Q1少、Q3沒有歲修計劃,彰濱第三期掩埋區預計今(2023)年Q2取得營運許可,有機會帶動固化稼動率往6成邁進,加上北京醫廢5月起有數月要處理大陸過期新冠疫苗將推升稼動率至近滿載,法人估Q2~Q4單季EPS皆可超過2元;全年合併營收則估年增個位數、EPS逾8元優去年。

日友Q1各區塊稼動率分別為台灣醫廢近9成、北京醫廢近8成、台灣事廢焚化7成出頭/固化與物化均在3成出頭、大陸事業部分山東日照不到2成/山西運城近5成/今年Q1剛投產的江蘇宿遷5%。

日友表示,今年北京醫廢將深度參與新冠疫情後的城市運行恢復保障工作,運用疫情期間所積累的口碑與經驗,計劃試行“小箱轉大箱”的清運服務,更全面覆蓋北京市醫療院所,進一步完善醫療廢物的清運與處置工作。

江蘇宿遷去年10月取得1年期危廢經營許可證,許可處置量2萬噸/年;日友指出,去年因疫情封控影響,工廠減產使危廢量減少導致處置價格偏低,全年處置量65噸,今年新冠病毒採乙類乙管,工廠不受疫情封控影響,預計危廢量將增加,處置價格及處置量可望提升。

山西運城去年3月取得1年期營業許可證,焚化於7月試運轉、物化及固化掩埋於11月試運轉,今年2月取得5年期營業許可證;日友指出,去年因疫情、市場競爭及前期試運轉調適設備等因素,全年共處置約3千噸,預計今年設備正常運行後,處置量可望提升。

山東日照去年上半年停工3個多月進行設備整改並辦理驗收重新領證,恢復運營後在Q4又逢各地爆發疫情,各地方政府疫情封控政策影響危廢收運業務,年度危廢處理量大幅縮減,目前大陸防疫政策已全面放寬,日友預計今年整體危廢處置市場會逐步回溫,處理產能可逐步提升回穩。

環保工程、環保設備批發及技術諮詢服務方面,日友指出,今年預計業務開發地點為浙江麗水及廣東陽江,以提供環保設施建造的技術服務為主要業務方向。

陸疫情添變數 日友Q4獲利承壓

工商時報 鄭淑芳 2022.12.28
日友北京潤泰廠有不少員工確診,在清運人力吃緊下,產能利用率也跟進下滑,再加上獎金費用增加,拖累日友第四季的獲利表現。中國防疫封控鬆綁,導致北京醫廢處理的需求暴增,不過因為案源一下子暴增,再加上日友(8341)北京潤泰廠亦有不少員工確診,在清運人力吃緊下,產能利用率也跟進下滑,再加上獎金費用增加,拖累日友第四季的獲利表現,法人預估,日友今年的EPS恐難超越去年,惟年減幅度仍可控制在1成以內。

日友11月份因為山西運城焚化新廠利用率提升、認列低毛利率工程收入,帶動營收成長,來到3.67億元,以月增22%、年增17%呈現雙成長,然因產品組合轉差、認列高額的疫情獎金,再加上匯兌由匯益轉為匯損,致單月出現0.3億元的匯損,也連帶影響毛利率表現,致11月份獲利自結數不盡理想,單月EPS僅0.39元,呈年減47%。法人指出,日友前三季EPS 6.16元,再加計11月的EPS 0.39元,不含10月的前11月累計EPS達6.55元,推估全年EPS恐難超過8元,較去年的8.47元略遜。

展望明年,法人指出,營收占比23%的北京醫廢方面,受限於日友北京潤泰清運人力吃重,目前四條線只開了三條線,預期12月份的利用率與11月相當。雖然北京醫廢廠已經完成整改,日產能估由130噸提高至150噸,但因今年產能持續滿載無法進行歲修,致處理量基期拉高,在公司希望保留一些產能餘裕的狀況下,預期2023年北京醫廢的處理量應只會與今年持平或微增。

至於台灣營收占比27%的台灣醫廢事業,因8月份開始,台灣政府政策調整,不再將居家隔離和防疫旅館的廢棄物認定為醫廢,預估2023年台灣醫廢營收也將受到影響,估年減幅度約為1成,另營收占比45%事廢部分,則因受到通膨影響,也有廢棄物處理成本墊高的隱憂。

熬過疫情陣痛期 大陸2023年經濟復甦值得期待

社論 2022.12.28
大陸27日宣布防疫政策解封,自2023年1月8日起確診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同時全面開放國境。大陸逐步邁入後疫情時代,啟動拚經濟模式。

大陸在2022年歷經疫情起伏、房債危機,以及俄烏戰爭引發的全球通膨和供應鏈動盪,導致本地經濟積弱不振。時至年末之際,大陸防疫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從嚴厲封控轉向與疫情共存,逐漸與國際社會接軌。雖然未來幾個月大陸疫情將快速蔓延,但依照各國防疫經驗,大陸疫情可望在數個月內獲得控制,2023年大陸經濟料將倒吃甘蔗,復甦可期。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即將屆滿三年,這場疫情牽動全球政經格局,2022年又是形勢最嚴峻和複雜的一年。疫情爆發以來,大陸領導人堅持「清零」防疫政策,雖成功抵禦前幾波的病毒肆虐,守住民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但嚴厲的封控防疫措施卻讓經濟發展付出了巨大代價。

當Covid-19演化至Omicron變種病毒時,由於傳染速度更快,但症狀更輕微甚至無症狀,使得防堵病毒擴散更加困難,全球防疫政策因此大幅調整,各國紛紛改採與病毒共存,對外重開國境,對內恢復正常經濟和社會活動。向來防疫政策謹慎保守的東亞各國,也在2022年第三季相繼解封,唯獨大陸仍堅持「清零」防疫政策。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重申「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的防疫方針,使得外界預估大陸放寬防疫政策的時間表不斷延後,甚至認為遲至2023年年末,同時對於大陸經濟明年重回正軌保持悲觀。

然而,二十大結束後,大陸內部反對防疫措施的聲浪高漲,在此氛圍下,大陸領導人於11月12日提出「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啟動鬆綁防疫的進程;12月7日再公布「新十條」防疫措施,大幅減少健康碼、集中隔離和核酸檢測的強制要求;12月27日又解除新冠肺炎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正式邁向與疫情共存。

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球最重要製造基地,嚴厲的防疫政策動輒導致工廠停工、產業斷鏈,影響全球經濟正常運行,大陸鬆綁防疫政策並與國際接軌,將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密碼。

大陸將在2023年1月8日起全面開放國門,意味著大陸防疫措施與全球接軌,以往防疫優先於經濟的方針將出現反轉,大陸也將啟動「拚經濟」模式。

但在拚經濟的同時,疫情的變化將是最大的變數。由於當前大陸主要的病毒株BF.7傳染力更凶猛、潛伏期更短,加上最新的病毒株BQ.1和XBB已傳入大陸,近期爆發大流行將難以避免,加上大陸疫苗施打率偏低和本土疫苗過時失效等因素,可能造成眾多民眾染疫病故的嚴重疫情。儘管防疫政策解封,但若是疫情爆發大流行,短期仍將阻礙經濟和社會的正常運作。

可以預見,大陸即將遭遇疫情快速惡化的巨大衝擊波,即從確診數激增的上升期到維持高位的高原期,這段陣痛期可能持續數個月甚至半年之久,才能邁入疫情平穩放緩的階段。這意味著大陸在未來半年內,在拚經濟的同時還必須處理重大公衛危機,兩者之間孰輕孰重,取決於疫情的嚴重程度。

值得關注的是,伴隨著防疫政策的鬆綁,大陸近期已密集推出一系列穩經濟措施,為疫情穩定之後的「拚經濟」打好基礎。其中對於房債問題,人行等部門於11月15日推出「十六條措施」,透過信貸投放、債券融資和股權融資「三箭齊發」,紓困房地產企業,讓房市出現止穩跡象。

在提振內需方面,大陸國務院在12月14日公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藉由擴大內需全面促進消費,填補2023年外部市場可能衰退對經濟帶來的衝擊。

克服與疫情共存的陣痛期,是各國從大疫步入常軌的必經之路,大陸如今邁開這一步,接下來數月雖將面臨許多公衛領域的挑戰,包括醫療資源和防疫物資的準備等,若能順利熬過這段陣痛期,以大陸依然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和龐大市場利基,當可扮演推動全球經濟復甦的火車頭角色。

日友北京業務量暴增

2022/12/13 23:51:24 經濟日報 記者張瑞益/台北報導
大陸鬆綁防疫措施導致染疫人數大幅提升,單是北京發燒就診人數一周來激增16倍,相關醫療廢棄物處理需求隨之暴增數十倍,台灣醫療廢棄物處理大廠日友(8341)大單持續湧進,旗下北京廠產能利用率「破表」,衝上驚人的110%仍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因應大陸因疫情與防疫封控帶來的龐大醫療廢棄物處理需求,日友已規劃北京廠擴產,新產能預計明年初加入營運,有助後續承接更多訂單。

廢棄物量價齊跌,日友今年EPS恐續下滑

MoneyDJ新聞 2022-10-25 09:43:05 記者 邱建齊 報導
受到大陸持續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及台灣將居隔及防疫旅館廢棄物從醫廢定義移除,造成廢棄物處理量價同步下滑,事業與醫療廢棄物處理大廠日友(8341)第三季合併營收從第一季10.17億元高峰連兩季下滑至近1年低點,法人表示,第三季本業雙率估呈季減與年減,但因匯兌收益挹注,EPS可望優於第二季的1.76元、相較去年同期的1.97元則略減;中國兩大新事廢雖從第四季開始貢獻但尚不明顯,今年全年營收雖可續創新高,但EPS則恐低於去年的8.47元。

日友7月因彰濱一廠停爐15天整改、單月合併營收2.92億元較有彰濱二廠停爐20天的6月再降1%低於預期,不過在歲修雙雙結束後,8月營收已回升至3.12億元。

法人原預期在大陸山西運城與江蘇宿遷開始陸續挹注、加上台灣事廢稼動率回到8成以上,9月營收可望持續較8月回溫,但除兩個新事廢據點因疫情等因素一路從年初延到已接近年底,又因大陸清零政策除造成事業廢棄物數量減少也使處理價格下滑;此外,北京更換部份產能設備,台灣又不再將居家隔離及防疫旅館廢棄物認定為醫廢,第三季兩岸醫廢處理量也較第二季減少。相對日友9月合併營收為3.06億元,月減2%、年增8%;第三季合併營收9.10億元為近1年最低,季減3%、年增11%;前三季合併營收28.71億元、年增18%。

年處理量7萬噸的江西運城已在7月中正式開爐試運轉並取得臨時許可證,公司表示今年10月就可開始有貢獻,並預期可望在明年3月取得5年期長期許可證;年處理量2萬噸的江蘇宿遷則已於10月取得1年期限的臨時許可證並開始挹注營收;兩大新事廢處理量價同步受到大陸清零政策影響相對不如預期,法人表示,整體上兩大新事廢今年能帶來的貢獻度已不大。

對於第三季即將公告的財報,法人指出,單季營收較第二季下滑之外,醫廢稼動率降低也不利毛利率表現,加上通膨推升處理成本,單季本業雙率估季減且年減,但因人民幣兌換台幣升值帶來匯兌利益,估EPS優於第二季的1.76元、相較去年同期的1.97元則略減。

法人表示,第四季營收雖可望因中國新事廢開始貢獻而較為回溫,但貢獻度尚小、季增幅度應不明顯,今年全年合併營收估較去年的33.54億元年增低雙位數續寫新高,但EPS則恐較去年的8.47元再略下滑到持平之間。

從半導體、3C廢料中淘金

2022-09-15 13:27 聯合新聞網/先探投資週刊
【文/周佳蓉】
全球ESG投資、環保意識高漲,身為半導體重鎮的台灣,該在廢棄物、廢料減量中扮演何種角色?許多業者已經看準商機,為循環經濟的永續目標注入心力。

永續關鍵字ESG(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概念,自二○○四年聯合國提出以來,已逐漸發揚光大,受到大型國際企業、專業投資機構等廣泛重視,將企業永續指標納入投資、甚至成為企業合作供應鏈的遴選標準之一,例如蘋果、Google等大企業就嚴格要求供應商需對廢棄物處理有個清楚交代;戴爾電腦數年前就開始研發技術,將回收的二手電子產品塑料、碳纖維再製成全新的產品、瑞典家具龍頭Ikea則將海洋塑膠垃圾製成桌巾與抱枕,打造了新商業模式,面對全球節能減碳的環保意識抬頭,循環經濟亦成為眾多台廠布局重點,不少傳產公司大手筆投入相關投資,另外從事環保工程、廢棄物處理的業者,也從中大啖相關商機。

再生循環廢棄處理門檻高
台股當中要找尋循環經濟的相關商機,可概分為兩大類:以處理廢棄物為主業的環境工程公司,如中鼎集團的崑鼎、可寧衛、日友為代表,其二為將回收廢棄物提煉為貴金屬的,如光洋科、金益鼎、佳龍、綠電)、鋼聯等公司。

其中,不少環境工程公司在近年持續擴大營業規模、擴建新廠等,下半年更進入工程認列入帳期,成長動能強勁,下半年有望繳出優於上半年的亮眼成績單;而貴金屬精煉廠則多受國際金屬價格連動,相當程度的影響到營運表現,像是上半年有烏俄戰爭等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凸顯了黃金等貴金屬的避險地位,一度帶動黃金走強,從近一八○○美元衝上二○○○美元,漲幅逾十六%,不過隨通膨持續、美元強勢等原因引發黃金又連續下跌,也直接拖累到相關貴金屬回收公司的營運,七月或八月營收呈現年減或月減的衰退表現。

將一般廢棄物、事業廢棄物處理成再利用的狀態,減少焚化、掩埋,降低環境破壞,是循環經濟的主軸,另外還包括廢棄物清除、固化、焚化及掩埋處理、土壤、水資源整治等業務都是相關領域,算是進入門檻相當高的事業。從焚化爐、廢棄物處理都需要取得特許經營執照,也就是說一旦取得政府核准,可能經營權長達數年,並且會有保證垃圾處理量,可說是能讓公司保持獲利穩定的護城河,不過由於台灣地狹人稠的地理環境,土地取得更困難,資源回收率提升、焚化爐的剛性需求也大幅降低,如可寧衛、崑鼎、醫療廢棄物處理業者日友等已發展海外事業或拓展更多廢棄物處理業務、衝刺循環經濟等投資。

中國醫廢物處理落後 日友:明年營收2位數成長

2022/08/11〔記者黃皓宸/台北報導〕
事業與醫療廢棄物處理廠日友(8341),今舉行法說會,因中國處理醫廢物仍採用「蒸煮」的落後方式處理,日友樂觀看待明年業績,營收可望呈現兩位數成長。

日友的副總楊希聖表示,這幾年受疫情影響,讓中國醫療廢棄物成長約30~40%,但中國在處理醫廢物上,仍以蒸煮處理,相當落後,最好的處理,應是採焚化方式處理,價格也較最便宜,目前日友中國北京廠,處理當地約7成醫廢物,以日友過去在台灣累計多年的廢料處理經驗,具技術優勢。

目前貢獻日友營運比重約20%是北京廠,另台灣雲林廠營運占比約20%,日友表示,未來只要中國運城和宿遷廠能陸續持久運轉,明年營收有把握成長兩位數,其中運城7月中營運,宿遷則因執照還沒有拿到,9月取照後預計開始運轉,下半年二座廠,是日友今年成長的動能。

2024/11/14

存股筆記 6768 志強-KY 全球最大足球鞋供應商

志強-KY以代工知名國際品牌(如adidas、Nike、PUMA等)之鞋類產品製造為主要業務,銷售市場以歐美為主
志強股本不大19億多,
工廠不在大陸也許是個優勢,
組球鞋龍頭

心得記錄:

  • 2024/11/29 股價138.5, 飆股的故事/志強迎景氣復甦 營運喊衝 | 集中市場 | 證券 | 經濟日報, 但這隻我還沒建倉就飆起來, 所以有點不想追蹤 XD
  • 2023/08/28 股價 62.9, 上半年EPS 1.51元, 有點低, 觀望
  • 2023/05/29 股價 69.2, 觀察近年的低點約在65-64元, 公司表示第二季是傳統旺季, 估第四季開始回溫, 觀望
  • 2022/11/20 股價 78, 世界盃組球開踢 期間為 11月20日–12月18日, 觀望
  • 2022/09/16 股價 91.6, 近年的高點

志強上半年EPS 1.51元 客戶調整庫存 訂單仍不明朗 下季可望回溫

2023/07/21 23:11:44 經濟日報 記者宋健生/台中報導
足球鞋製造龍頭志強-KY(6768)昨(21)日公布上半年自結合併損益,受到客戶調整庫存影響,稅後純益2.95億元、年減63.5%,每股稅後純益1.51元;志強表示,儘管目前訂單仍不明朗,但預期第4季可望逐步回溫。

志強表示,女子世足賽已於日前在紐西蘭開打,加上世界足球巨星梅西轉戰美國足球大聯盟(MLS)的邁阿密國際,而下一屆世足賽,三年後將在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同步舉行,可望刺激北美足球市場消費力,對於整體消費市場將是一大利多。

法人則指出,預計明年登場的巴黎奧運,相關效應可望在半年前發酵,換言之,運動鞋及足球鞋明年第1季有機會看到明顯的拉貨效應。

志強自結第2季合併損益,合併營收38.63億元、年減18.8%,營業毛利6.56億元,毛利率17.0%,較去年同期21.4%減少4.4個百分點,稅後純益2.50億元、年減44.7%,單季每股稅後純益1.28元。

志強上半年合併營收72.29億元、年減15.2%,若以功能貨幣美元計算,上半年合併營收2.36億美元,更較去年同期減少20.1%;營業毛利11.25億元,毛利率15.6%,較去年同期減少6.5個百分點,稅後純益2.95億元、年減63.5%,每股稅後純益1.51元。

志強不諱言,目前客戶下單仍不明朗,能見度約3到6個月,與過去營運高峰時期的一年到一年半相距甚遠,整體稼動率則在七成上下,預期隨著客戶持續去化庫存,第4季可望看到回溫。

志強去年受惠世足賽帶動,營運表現亮眼;今年雖無全球賽事及累積訂單挹注,但法人認為,志強印尼新廠預計第4季完工投產,可望推升跑鞋等新鞋種出貨量,擴展足球鞋、棒球鞋以外鞋種的出貨基礎,也為營運挹注新成長動能。

志強營收占比中運動鞋占57%,休閒鞋占40%。目前,集團在越南以及柬埔寨設有生產基地。

客戶包括NIKE、adidas、BROOKS、PUMA、DECATHLON等品牌大廠,產品主要銷往歐洲及美洲,占比約有八成。

志強今年保守看 估Q4回到正常水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3年5月19日
製鞋廠志強 – KY (6768-TW) 今年首季受品牌客戶調整庫存影響,波及營收、獲利,展望後市,公司認為,今年仍保守看待,第三季將是傳統淡季,預計第四季回到正常水準。志強 3-4 月營收回溫,公司指出,部分與過往季節性需求有關,第二季是傳統旺季,只是今年 3 月就開始反應,不一定與庫存去化完畢有關,整體來看,今年還是保守看待,第三季預計不如去年同期表現強勁,第四季才會開始回到正常水準。

志強 4 月營收 15.64 億元,月增 8.7%、年增 4.6%,累計前 4 個月營收 49.31 億元,年減 6.3%。 志強第一季營收 33.66 億元,季減 29.5%、年減 10.7%,毛利率 13.9%,季減ㄉ 9.6 個百分點、年減 9 個百分點,營益率 1.1%,季減 11.3 個百分點、年減 10.2 個百分點,後純益 4300 萬元,季減 87.5%、年減 87.7%,每股純益 0.23 元。

志強-KY去年EPS翻倍賺9.22元 發5元股息、殖利率近7%

2023-03-10 17:24 非凡新聞 / 編輯周美娟 / 綜合報導
▲志強-KY受惠世足賽商機,去年獲利創下新高。
全球最大足球鞋供應商志強-KY公布去年營運成績單,在世足賽加持下,足球鞋類產品銷售暢旺,2022年EPS高達9.22元,創下新高水準;董事會通過每股擬配發5元現金股利,若以今(10)日收盤價72元換算,現金殖利率達6.94%。

志強-KY表示,公司去年擺脫越南疫情干擾,營運回溫,加上世足賽商機挹注,2022年全年營收達185.24億元,較前一年成長50.1%,毛利率達23.13%,較前一年增加3.4個百分點,營益率則為12.16%,較前一年增加5.71個百分點,稅後純益為18.08億元,較上一個年度大幅成長179.3%,每股盈餘(EPS)則達到9.22元,較2021年的3.42元大增1.6倍以上。

志強-KY以代工知名國際品牌(如adidas、Nike、PUMA等)之鞋類產品製造為主要業務,銷售市場以歐美為主;展望2023年,志強-KY表示,客戶庫存持續調整中,下單相當謹慎,最後出貨仍會有變數,因此公司對上半年營運看法仍偏保守,第1季進入傳統淡季,第2季雖有望好轉,但仍保守看待;下半年則有機會回溫,準備迎接2024年奧運商機。

志強-KY董事會9日通過去年盈餘分派案,決議擬每股配發現金股利5元,是歷年來最高水準,盈餘配發率54.2%;公司並決議訂於5月30日召開股東常會。觀察志強-KY股價,其已於71元至74元間上下盤整長達2個多月,今日股價相對抗跌,以小跌約0.6%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