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Intel的困局:技術差距與IDM模式的矛盾

 


Intel的困局在於自己的製造能力無法真正在技術上超越台積電, 而TSMC CEO曾說過N3P領先intel至少三年,這樣的差距讓intel必須在這個困局內持續地掙扎著,為什麼說持續掙扎呢?首先必須知道intel是個IDM一條龍的半導體公司, 晶圓設計至晶圓製造都自己一手打理(雖然目前在晶圓設計方面開始全委託TSMC代工), 如此一來會有許多矛盾的地方, 

1: 晶圓設計部門不能自在地選擇對自己產品最好的晶圓製造廠,必須遷就intel foundry 的製程來製造產品, 如此一來會逐漸在產品失去競爭力


2: 晶圓製造部門因為沒有被切出去成為獨立公司, 所以競爭者e.g Nvidia, AMD 不可能下單給intel製造, 這麼開誠佈公地把產品設計圖還有每個細節揭露給intel知道


3. 雖然說美國政府希望半導體自己生產, 目前看來的辦法只有美國強迫客戶公司下單給intel foundry, 但我想如果我是競爭者公司我至少會要求Intel要分拆成為兩個獨立公司, 製造與設計分開, 如此才能保障未來產品的內容隱密性

但...說到底, 還是要intel有能力為別人代工, 目前看來還都只是為intel自己內部intel產品製造代工


相關個股

易春木Blog: 美股筆記 - INTL 英特爾 x86 筆電龍頭, 在Data Center, GPU與晶圓代工被圍攻 落後對手


Intel的困局:技術差距與IDM模式的矛盾

Intel,作為一家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模式的半導體公司,在晶圓設計至製造的整個鏈條中均自掌管理。然而,面對著台積電在技術上日益擴大的領先差距,尤其是TSMC CEO所言的N3P工藝至少領先Intel三年的情況下,Intel正掙扎於如何突破困局並重新獲得競爭力。


技術與IDM模式的矛盾

1. 晶圓設計受限於過程:

Intel的IDM模式明顯地限制了其晶圓設計部門的選擇自由。即便某種製程技術可能適合於新產品開發,由於必須使用Intel自家foundry的過程,相較於市場上台積電等公司的技術,產品的競爭力逐漸削弱。這種內部的限製成了Intel無法很快突破現有技術瓶頸的一大原因。


2. 競爭者的信任問題:

Intel的晶圓製造部門未被切割為獨立公司,使得像Nvidia和AMD這樣的競爭者無法放心地將製造訂單交給Intel。製造與設計一體的結構下,開誠佈公地與Intel分享產品設計圖與細節,明顯使得競爭者心存顧慮,令Intel難以擴展其代工訂單。


外在壓力與可能的變革

美國政府希望在內部強化半導體生產能力,以滿足國家安全和供應鏈獨立的需求。然而,單憑政府強迫客戶公司下單給Intel foundry,可能難以從根本解決技術差距問題,並且有違市場公平和競爭的原則。


競爭者可要求Intel考慮分拆其設計與製造部門,以保障未來產品的內容隱性及促進合作可信。這種分拆不僅能迎合市場需求,還有希望讓英特爾在代工領域獲得一席之地。然而,前提需要Intel具備足夠的製造能力和競爭優勢,才能真正成為他人的代工選擇。


目前,Intel主要為其自身產品進行晶圓製造,如何在全球半導體代工市場中獲得更多競爭者的青睞,是其面臨的一大挑戰。需要技術上的突破和模式的革新,才能真正讓Intel在代工領域具備競爭力。而在IDM模式下的這項變革,可能是確保Intel長遠發展、重返市場領先地位的關鍵步驟。

Intel的困局不僅是技術上的,也是戰略模式的。一方面需要快速技術追趕,另一方面則需要在公司架構上做出彈性調整。無論如何,這些變化可能需要時間和決策上的勇氣,非常值得業內人士繼續關注和深入探討。




透視2025 中國大閱兵:表面強大與內在挑戰

中國的大閱兵, 聽說人數很多很浩大, 但側面了解下會不會其實是表面上的強大, 經濟能否回穩更加重要, 因為民生經濟強才能支持整個社會向前邁進更加發展, 中國的AI發展半導體發展 新能源車的領域, 以及傳統產業的水能鋼鐵, 還有房市, 進一步影響消費者意願以及教育資源投入狀態, 加上中國大國所以每項發展都須考慮才能讓大牛轉身, 而目前與美國對抗的狀態下能否持續進步,還是會被美國阻擋呢? 對於亞洲各國要如何應對之類 為什麼要關注大陸經濟 因為大陸如果經濟活絡 相關產業台灣廠商也能受益 

相關個股:
易春木Blog: 理財存股筆記《榮成1909 亞洲工紙前四大》依賴中國廢紙原料與工紙價格

  透視中國大閱兵:表面強大與內在挑戰 
中國的大閱兵向來以其宏大的規模和精銳的隊伍吸引全球關注,象徵著國家軍事力量的展示。然而,在側面分析這些閱兵的背後,許多人開始思考,是否只是表面上的強大?中國當前所面臨的經濟挑戰,尤其是在與美國對抗的局勢下,將如何影響這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的發展軌跡? 

  經濟穩固:真正的力量來源 
軍事力量固然重要,但民生經濟的強大更能決定一個社會的未來走向。經濟是支持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根基,只有在經濟領域取得穩固的基礎,才能確保軍事和技術的持續投資和創新。 中國的經濟結構正經歷調整和轉型,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都需慎重應對。房地產市場的起落進一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力和信心,同時也影響教育資源的投入狀況。如何在經濟和軍事間保持平衡,是中國長期面臨的挑戰。 


  科技發展的雙面刃 
在人工智慧和半導體發展方面,中國已取得顯著的進步,同時在新能源車領域也展現出強勁的成長動能。然而,這些領域的發展需要高額投資和技術突破,尤其是在與美國科技的競爭中,更有壓力。 傳統產業如水能、鋼鐵仍是經濟的基礎部分,但它們也面臨轉型的必要,以適應全球綠色轉型的趨勢。如何在傳統和創新間找到發展的永續路徑,是中國維持全球競爭力的重要環節。 


  國際對抗與合作的矛盾 
與美國持續的對抗態勢,使得中國的發展面臨一定的外部阻力。然而,能否在這種環境下繼續實現內部的持續進步,甚至突破美國的技術和市場壁壘,是全球目光關注的重點。 同時,亞洲各國也在觀察和調整與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關係。中國經濟若能保持活力,不僅對自身有利,也可以透過產業鏈影響鄰近國家如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廠商參與中國的相關產業可望受益匪淺,因此關注大陸經濟狀態對亞洲各國都顯得至關重要。 


 中國經濟的活躍狀態不僅影響自身,也支撐著整個亞洲的經濟生態。在全球化的脈絡下,任何一國的經濟變化都可能引發廣泛的連鎖反應。中國若能在面對挑戰時理智調整、穩定發展,將不僅加強自身的實力,也將成為週邊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夥伴。在這樣的動態中,中國如何實現“大牛轉身”,值得每個關注國際關係的人深思。